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是什麼把我們變成討厭的大人

記得小時候,總是會說:「大人最討厭了!大人最沒用了!」去抱怨我們的長輩甚至父母,隨著自己長大,甚至生兒育女,我不禁去檢討,我是否也變成了討厭的大人。當時活在我心中的那個男孩,是否還是存在我的心中。



談談憶兒時
  沈復《兒時記趣》:「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現在想想,我自己的兒時不也是這樣嗎?童年時期的我們,總可以盯著螞蟻搬物,甚至還丟些食物碎屑給牠們搬動,常常這樣觀察,一個下午就過去了。或是運動,總會設定一個目標,譬如籃球要連續投中十球,或是棒球要連續投出十個好球,常常也是這樣一股腦地練習,一整天就過去了。
  但現在要坐在一個地方觀察一件細物的紋理,甚至要觀察數十分鐘都很困難,更遑論要坐在一個地方一整天,就為了研究出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人腦的結構:簡單的答案最好
  心理學家和人類行為學者已經證明了,人類會傾向用最簡單易懂的解釋去解答一個複雜的問題,最好是一句話就能表達的。為何螞蟻要搬物?因為他們要吃東西,他們要搬回巢穴儲存。長大之後,我們看到螞蟻,大概用這樣的一句話就能打發我們自己了。更甚者,「螞蟻好煩,我去買螞蟻藥毒死牠們。」就結束了螞蟻這件事情。當然還有更進階的人:「家裡有螞蟻嗎?沒注意到。」
  我們小時候心裡面的所有為什麼,隨著長大之後,我們接收了許多外界的資訊,我們便傾向去對應一個簡單且自己能夠接受的答案,作為我們的標準答案。至於觀察?太忙了,就先丟到一邊吧!

基因的演化:選擇熟悉的東西
  不只是人類,幾乎所有高度演化的動物都有選擇熟悉的東西和環境的傾向。大象會記憶住牠這一生走過的所有地方。所以來年牠們需要水草或水源,牠們便會按照記憶設定路線,這種趨向熟悉的事物,其實是一個很棒的演化,這讓我們這些生物活了下來,但也讓多數人類失去了挑戰未知的能力。
  可是我們卻忘了,對一個孩子來說,所有的事情都是陌生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新鮮的,所以孩子們總是大驚小怪,總是問東問西,沒有同理心的大人就會不願意回答,或是用上一段說的:「以一個最簡單且可以接受的解釋告訴自己的孩子。」
  但孩子們的成長背景一定和我們不同,他們接觸到的新事物有可能也是我們沒接觸過的。但大人們總是先拒絕了那些新的事物,總說以前的東西比較好。最常見的例子是:以前的歌手比較會唱歌,以前的連續劇比較好看,以前的球員比較會打球,以前的電影雖然特效沒現在好,但是整體來說比較好看。當然更有人說:以前的社會比較好,以前沒那麼多病症等等。這個在心理學被歸類為次世代恐慌心態,若不是科學證實了現在的大聯盟投手的平均球速比1970年代高出了12 KM/HR,若不是統計證明了現在的犯罪率、破案率、平均壽命、健康年齡都比以前還要好,這些「過去比較好」的謬論一定會被無限傳頌。當然,到底以前的歌好聽,還是現在的歌好聽,以前的電影、現在的電影…嗯,因為太過於主觀了,就先擱置一邊吧。
  正因為我們傾向、喜歡熟悉的東西,所以大人們心中總是被那些熟悉的舊物給佔據了大部分的心理空間。就好像一杯滿水的茶杯,無法再倒更多茶水進去一樣。當我們的孩子瘋狂地接受新事物時,我們卻只能排斥。這也是大人討厭的原因吧。

恐怖的不在乎
  真正把我們變成討厭的大人的,就是那個不在乎的心情。無論是因為我們習慣用簡單直接的答案去回答複雜的問題,或是我們選擇熟悉的東西去排斥接受新的事物,其實會變成討厭又沒用的大人的原因,還有一個是因為我們會忽略許多人體接受到的訊號。
  人類行為學和醫學已經證實了人並沒有多工的能力。人在一個時間裡面只能專注一件事情,是因為我們快速切換兩件事情以上,才營造出多工的假象。有個美國的影像部落客在釣竿釣線上黏了一張百元美鈔,針對路上邊行走、邊滑手機的人,把百元鈔票在他的視線範圍內晃來晃去、飄來飄去。但最終沒有一個人抬起頭來去看那張百元美鈔。明明眼睛接受到了百元美鈔在視線內的訊號,但因為專注於使用手機,所以忽略了這個訊號。
  幼兒的專注力持續時間從出生起的數分鐘,到兒童時期的十幾分鐘,以至於到成人時期的近一個小時,這也是我們大腦把周遭的其他非現在在進行的工作的訊號當成雜訊抑制掉的學習結果。但也因為這樣,我們對很多事情就不在乎了,其實也不是大人真的不在乎,而是因為沒有把它放在眼裡或放在心上。
  所以孩子執著在某個小東西、小事情上的時候,許多大人都會無法理解或不耐煩,因為那對大人來說,不過就是一個雜訊。我常常在住家周邊拍到一些好看的照片,總有朋友問我這是哪裡?我是不是又去哪玩了。卻不知這些日常,可能你我天天都當成雜訊,忽略了。

當個成熟的大人,同時也當個感受力豐富大孩子
  我認為這件事情是可以辦得到的。變成大人沒什麼不好,我們可以更專注地處理重要的事情,我們總是可以做出對自己、家庭、團體有利的決策,我們念舊,聽經典音樂、看經典電影。
  但當我們在工作之餘、決策之外,是不是應該要向孩子們再學習:我們嘗試全然接受新的事物,我們用我們的雙眼-那對未經雜訊抑制的雙眼再看看這個世界。我們拋下成見、拋下自己熟悉的事物和道理,放慢自己的腳步,看看這個世界。

  讓我們當個成熟的大人,也讓我們當個探索未知、感受世界的孩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